-
唐山南湖与保定白石山冲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河北省近期在生态旅游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唐山南湖景区和保定白石山景区通过省级评审,被推荐申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河北省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上的成果,也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两景区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完成申报流程,其生态价值与旅游服务能力获专家组认可,目前进入公示阶段。 一、申报背景与政策依据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河北省依据相关管理规程和建设规范,对省内具备条件的景区开展遴选。唐山南湖和保定白石山凭借独特的生态基底和成熟的运营体系脱颖而出,成为河北省2017年度重点推荐对象。 二、景区核心优势分析 唐山南湖景区作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典范,通过系统性治理将废弃地转化为水域面积达11.5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空间,形成湿地保育、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多功能叠加的生态体系。保定白石山则以太行山系独有的花岗岩峰林地貌为核心,森林覆盖率超过98%,其悬崖栈道和云海奇观已成为华北地区生态旅游的标志性景观。 三、评审流程与技术要求 河北省相关部门组织跨领域专家团队,从生态资源本底、环境保护措施、旅游设施建设、社区共建共享等维度开展多轮评估。重点核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水处置系统、游客容量控制等关键指标,两景区在生态监测数据与低碳运营模式方面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四、区域发展联动效应 此次申报成功后将实现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零的突破,对环京津旅游产业带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唐山南湖将强化工业城市转型样本效应,保定白石山则有助于推动太行山旅游经济走廊发展,两地通过生态旅游品牌建设,可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链升级。 五、公示监督机制与社会参与 现行公示制度保障了评审工作的公开透明,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就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真实性、数据准确性等问题提出质询。河北省明确要求申报单位持续完善环保设施,建立生态旅游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示范区创建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 两景区的申报工作标志着河北省生态旅游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其经验将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发展路径。后续将通过动态监管和技术帮扶,推动创建单位真正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标杆。
2025-08-26
-
唐山以会展经济为引擎加速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
作为推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会展业正成为唐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4年,唐山计划举办超60场展会,预计直接收入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15%。通过培育国际化品牌展会、升级传统优势会展项目,唐山着力构建辐射华北的会展经济新高地。 一、会展业成为城市转型核心驱动力 唐山将会展经济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与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升级形成联动效应。通过举办轨道交通、特种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主题展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对接。陶瓷博览会、冶金装备展等传统会展项目提质增效,近三年累计吸引参展企业超万家。 二、双轮驱动构建会展品牌矩阵 唐山实施“基础培育+高端引领”策略:一方面巩固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等区域性展会,另一方面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展永久落户。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分展会等国家级活动落地,标志着唐山会展承接能力获业界认可。 三、硬件升级优化会展服务体系 南湖国际会展中心等场馆完成智能化改造,新增数字招商系统与多语言服务平台。配套建设会展物流专用通道,展馆周边酒店接待能力提升40%,形成“展商客商15分钟服务圈”。 四、产业会展融合激发经济新活力 重点打造的钢材市场研讨会、河北品牌节等特色展会,实现年交易额超200亿元。石墨烯新材料展等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37个。2024年新策划的智能装备展,已吸引12家国际龙头企业预定展位。 唐山通过“以展促产、以展兴城”的发展路径,正逐步形成“会展+产业+城市”的良性循环。随着第15届国际冶金博览会的筹备推进,这座工业城市正在会展经济的助推下,书写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2025-08-26
-
玉田借力京津冀智慧经济 印机产业焕发新动能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玉田以差异化路径探索产业升级,避开盲目招商引资的竞争,转而依托“印机之乡”的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北京科技资源外溢,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智慧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嫁接与区域协作,这座唐山小城正以务实姿态书写京津冀一体化的县域实践。 一、产业根基:印机集群的先天优势 玉田印刷机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历经数十年积累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印前、印中、印后全流程设备制造,全国市场份额占比显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玉田并未追求大规模扩张,而是聚焦技术短板,借助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推动数控系统、物联网模块等智慧化改造。 二、协同创新:北京技术嫁接玉田制造 2021年,玉田与北京多家科技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重点引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解决方案。例如,部分印机企业通过嵌入远程运维系统,实现设备故障预警和能耗优化,客户服务效率提升超30%。这种“北京研发+玉田转化”的模式,降低了本地企业技术升级成本。 三、生态构建:专业化配套服务落地 为承接智慧经济要素,玉田规划建设了智能制造产业园,吸引检测认证、技术培训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2023年,区域性印机质量检测中心投入运营,填补了华北地区相关领域空白。此外,当地政府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专项信贷产品,缓解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压力。 四、区域竞合: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 在京津冀产业布局中,玉田主动避开与周边城市在重工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正面竞争,专注细分市场。例如,针对包装印刷行业推出的定制化智能生产线,已占据北方市场主导地位。这种“小而精”的策略,使玉田在区域分工中形成不可替代性。 当前,玉田印机产业年产值稳步增长,智慧化产品占比突破40%。未来,当地计划深化与天津滨海新区的物流协作,进一步打通出海通道,凸显“小金三角”的区位价值。这一案例表明,县域经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可通过强化比较优势实现高质量突围。
2025-08-26
-
唐山财政收入突破700亿大关 增速领跑全省
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双轮驱动下,唐山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最新数据显示,唐山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7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显现,也反映出新兴产业发展动能的不断增强。 一、财政总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唐山财政总收入达到733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在全省各设区市中排名第一。这一数据不仅超越了2012年的历史高点,更标志着唐山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从收入结构来看,税收收入表现尤为亮眼,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贡献显著,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显著提升 唐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0.3亿元,同比增长7.1%。值得关注的是,税收收入占比达到67.4%,较上年提升4.8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分系统看,国税系统收入同比增长66.4%,地税系统实现稳定增长,非税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财政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三、县区财政呈现全面增长态势 唐山所辖19个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丰南区、遵化市增速超过20%,迁安市等7个地区增速保持在10%以上。区域均衡发展态势明显,特别是沿海县区和重点开发区贡献突出,显示出唐山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四、转型升级成效支撑收入增长 面对政策性减税等因素影响,唐山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培育壮大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这种"存量优化、增量崛起"的发展模式,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五、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唐山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背后,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唐山正逐步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财政收入的量质齐升,为城市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5-08-26
-
唐山创新25条举措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品牌
为持续优化区域发展生态,唐山市近期出台专项政策文件,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通过制度创新与流程再造双向发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关于深入贯彻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打造唐山"四最"营商环境品牌的实施意见》系统推出25项改革措施,在准入便利度、审批效率、服务品质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多项创新举措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一、构建智慧化登记服务体系 通过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新机制,市场主体设立变更等高频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创新推出的"同城通办"模式打破地域限制,申请者可在唐山任意服务网点提交材料。针对企业跨区迁移需求,"名称保留制"允许市场主体在辖区内搬迁时保留原字号,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实践 扩大"落地签"政策适用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非禁(限)即准"准入原则。推行"证照分离"全覆盖,通过直接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等方式,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压减。建立京津冀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环渤海地区部分审批结果互认,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全国先进水平。 三、优化全链条服务供给 设立标准化服务窗口,提供"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集成服务。开发智能预审系统,自动识别申报材料常见问题。针对重点项目建立帮办代办制度,配备专业服务团队跟踪对接。开通营商环境投诉直通车,对企业反映问题实行48小时响应机制。 四、强化制度创新引领作用 建立政策动态评估机制,每季度收集企业意见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曹妃甸自贸片区试点"承诺制"极简审批。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推行简易注销登记改革。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实现90%以上事项"最多跑一次"办理。 此次改革突出政策集成效应,25条措施中有12项属全国首创或领先。特别是在保护企业品牌价值方面,"名称保留制"有效解决了传统搬迁流程中字号丧失的痛点。分析显示,新政策全面实施后,预计可为唐山新增市场主体降低20%以上的制度性成本,进一步巩固环渤海地区投资高地的竞争优势。
2025-08-26
-
唐山高新区打造全国首个机器人产业品牌示范区
在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唐山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以焊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的品牌示范区。该示范区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引领,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新动能。 一、品牌示范区的创建背景与意义 唐山高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近年来聚焦机器人产业链布局,将焊接机器人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此次通过国家级验收,标志着其产业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获得权威认可,也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构建 示范区依托开元、松下等企业技术积累,构建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激光视觉焊缝跟踪系统、数控切割机器人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企业主导参与6项国家标准制定,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壁垒。 三、质量提升与品牌培育成果 通过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区内累计获中国驰名商标4项、省级名牌产品15项。焊接机器人产业规模跃居亚洲前三,英莱科技等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关键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四、特色孵化平台的建设成效 独特的"产业研究院+孵化中心"模式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松下机器人孵化中心已培育20余家科技型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圈,标准化生产体系覆盖全产业链。 五、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示范区建设直接拉动唐山高新区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焊接机器人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相关技术已辐射至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 六、未来发展规划 下一步,唐山高新区将扩大示范效应,规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园二期工程,重点突破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技术,力争三年内实现产业规模突破。 该示范区的成功实践,不仅提升了唐山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更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品牌"双驱动的样板案例。
2025-08-26
-
唐山楼市稳健运行 新建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居前
近期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唐山在招商引资推动下,城市住宅市场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最新统计表明,唐山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同比保持稳定增长,反映出当地房地产市场的韧性。 一、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走势平稳 根据权威机构发布的2月70城房价数据,唐山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成为少数保持稳定的城市之一。同比方面,唐山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8%,涨幅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这一趋势表明,唐山房地产市场在政策调控下维持了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 二、二手房市场小幅波动 与新建住宅市场相比,唐山二手住宅价格呈现微幅调整,环比下降0.1%,但同比仍上涨2.0%。这一数据反映出二手房市场买卖双方博弈加剧,部分业主调整报价以适应市场变化,但长期来看价格仍呈上升趋势。 三、全国市场分化明显 在全国范围内,2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达57个,二手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为46个。唐山的表现与全国趋势基本一致,但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四、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近年来,唐山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优化土地供应、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促进了产业升级和人口流入,为住宅市场提供了长期支撑。未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唐山楼市有望继续保持稳健运行。
2025-08-26
-
唐山区域产业升级重点项目启动招商引资新篇章
在唐山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全市范围内重点工程集中开工活动拉开序幕,88个重大项目同步破土动工,总投资规模可观,年度投资计划显著。此举充分体现唐山市在招商引资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将深度融合产业革新与区域协作,为全市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整体布局体现高质量发展导向。此次集中开工的工程涵盖了多个领域,投资主体以大型企业为主,平均单体投资额居行业前列。通过整合资金与资源,项目集中在战略性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上,如高端制造业基地与服务业枢纽,旨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其中,部分工程定位为国家级示范性平台,突出唐山市在环渤海经济圈的枢纽角色。 二、传统产业革新项目加速资源整合。针对钢铁等支柱行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唐山市通过专项扶持措施,推动众多成熟企业实施技术升级。例如,汽车装备制造领域引入智能生产线,环保造纸产业转向绿色生产模式,人防设备开发应用数字化创新。此举不仅强化产业链韧性,更提升产品附加值,相关工程总投资近150亿元,预计将带动本地供应链协同优化,打造低能耗高效益的标杆性园区。 三、新兴产业比重显著突出创新驱动。现代服务业与前沿科技工程成为开工热点,包括大数据中心、智能物流网及文化旅游综合体。旅游度假类项目融合生态与休闲功能,打造区域性消费节点;科技创新类工程聚焦前沿技术中试,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这类项目总投资占比接近六成,反映了唐山市对新动能的战略倾斜,加速形成产学研融合生态,支撑未来增长潜力。 四、地理协同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开工项目中,近半分布在唐山沿海地带,如临港工业区与深水码头带,强化港口经济的辐射效应。同时,与京津协同的产业承接项目约占四分之一,包括高端制造转移与功能性基地建设,通过交通一体化与标准对接,推动非核心职能疏解与人才共享。这种布局不仅呼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国策,还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通,增强唐山在环首都圈的竞争力。 五、综合效益夯实长远发展根基。项目投产后将释放多重红利:产业价值链延伸可激活本地市场,预计每年新增产值数百亿元;税收贡献增强公共财政韧性,重点用于民生保障;就业空间拓展预计吸纳劳动力万余人,优先安排技能培训与稳定岗位。整体而言,工程启动是唐山市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持续服务于人民福祉与经济活力。
2025-08-26
-
唐山推出首批"最多跑一次"清单优化营商环境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唐山市近日公布市级首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涵盖35个部门582项政务服务,通过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手段提升行政效能,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营造更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此举标志着该市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一、系统性改革提升服务效能 唐山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对市级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通过跨部门协同机制,将企业登记、工程审批、社保办理等高频事项纳入首批清单。重点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申请材料平均精简30%,办理时限压缩45%,实现从多头跑到一窗办的转变。 二、数字化赋能实现"零跑动"突破 依托政务服务平台,清单内事项全部支持在线申报和电子证照应用。市场监管领域率先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不动产登记推行"线上核验+快递送达",税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7%。通过数据共享机制,12个部门34类证明材料实现免提交。 三、动态化管理完善长效机制 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于暂未纳入清单的事项,推行"帮办代办"和"预约上门"服务,在住建、人社等领域试点"承诺制办理"。同步开通监督渠道,将服务效能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 四、标准化建设保障改革质量 编制统一的服务指南和审查标准,消除模糊条款和隐性门槛。在开发区试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关联事项整合为15个主题服务场景。市场监管部门推出"证照联办"模式,实现营业执照与许可证同步审批。 五、区域协同扩大改革成效 与省内其他城市建立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机制,首批实现58项高频事项异地办理。在自贸试验区片区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将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许可证整合为综合凭证,审批环节减少60%。 当前,唐山市正加快推进第二批事项清单编制工作,重点围绕跨境贸易、科技创新等领域深化改革。通过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持续跟踪政策落地效果,确保改革红利精准惠及市场主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025-08-26
-
树洞彩绘添彩滦州古城 文化创意助力文旅融合
滦州古城通过在巡滦大道旁的树木树洞及结疤处绘制生动动物彩绘,将自然生态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更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色,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有效助力区域招商引资工作。 一、树洞彩绘的创作背景与初衷 滦州古城作为华北地区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始终致力于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近年来,随着游客对文化体验需求的不断提升,古城管理方关注到巡滦大道两侧部分树木因自然生长形成的树洞、结疤等痕迹,虽为树木生长的自然现象,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景观的整体协调性。为实现“让自然与文化共生”的理念,古城组织当地民间艺术创作者,在对古城内传统民居廊檐进行彩绘装饰的日常工作之余,利用这些天然形成的“画布”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创意彩绘将树木瑕疵转化为独特的文化景观,既保护了树木生长,又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 二、彩绘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融合 参与创作的民间艺术创作者以“自然与生命”为主题,精选松鼠、野兔、飞鸟等乡土动物形象作为彩绘主体,造型生动鲜活,色彩明快和谐。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们充分尊重树木原有的形态特征,根据树洞的大小、结疤的纹理巧妙设计图案:有的将树洞化为松鼠的“家园”,蓬松的尾巴顺着树干纹理延伸;有的以结疤为鸟雀的“巢穴”,翅膀的弧度与树皮的裂纹自然衔接。同时,部分作品融入滦州地域文化元素,如结合滦河湿地生态特征绘制水鸟嬉戏场景,或是以古城传统建筑纹样为背景衬托动物形象,使每一幅彩绘既富有自然野趣,又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创作中选用的环保颜料不仅色彩持久,更确保对树木生长无任何负面影响,实现了艺术创作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三、文旅吸引力的提升与游客反响 树洞彩绘作品自完成以来,迅速成为滦州古城巡滦大道上的“新亮点”。过往游客在漫步古城时,常常被这些隐藏在树木间的生动形象吸引,驻足观赏、拍照留念,部分游客甚至专门沿着巡滦大道寻找不同的彩绘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树洞打卡路线”。有游客表示,这些彩绘让原本普通的树木变得“有故事、有温度”,为古城之行增添了意外的惊喜和趣味。据古城管理部门观察,彩绘区域的游客停留时间较以往平均延长30分钟以上,带动周边商铺客流量显著增加,其中文创产品店、特色小吃店的销售额同比提升明显,文旅消费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四、民间艺术与城市美化的协同发展 此次树洞彩绘项目的开展,为当地民间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公共平台。创作者们在绘制过程中,通过与古城居民、游客的互动交流,不仅传播了民间绘画技艺,也收集到大量对艺术创作的建议,促进了创作水平的提升。同时,古城管理方以此为契机,建立了民间艺术创作者与城市美化需求的对接机制,计划将树洞彩绘模式推广至古城其他区域,并结合不同路段的景观特点设计主题性彩绘系列,如“滦河故事”“古城记忆”等,让民间艺术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展现地方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这种“艺术赋能城市”的模式,也为其他地区的城市美化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对招商引资与区域发展的深远影响 滦州古城通过树洞彩绘等文化创意举措,持续优化文旅产业生态,提升了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独特的文化景观不仅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也让更多企业看到了滦州在文旅融合领域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已有多家文旅投资企业、文创开发公司前来考察,就古城内非遗展示、沉浸式体验项目等合作事宜进行洽谈,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滦州古城将继续深化文化创意与城市建设的融合,通过打造更多像树洞彩绘这样的“小而美”文化IP,推动文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